top of page

放疗再进化!AI勾勒肺癌肿瘤轨迹,治疗精准度直逼“毫米级打击”!

  • Writer: BioTech
    BioTech
  • Jul 4
  • 3 min read

Updated: Jul 14

在肺癌放疗的每一帧CT图像中,隐藏着生死的细节。肿瘤的位置、形状,甚至是随着一呼一吸产生的细微晃动,都会影响治疗效果。过去,这些都依赖医生用肉眼手动标注。然而,即使是顶尖专家,也可能在压力、疲劳或视角局限下遗漏关键区域。


现在,AI正在补上这一关键短板

2025年7月1日,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发布重磅研究,展示了一款名为“iSeg”的人工智能系统。


它不仅能准确描绘CT图像中肺部肿瘤轮廓,还能够“看见”医生可能忽略的高风险区域。更令人惊叹的是,iSeg并不是在静态图像上“做题”,而是在患者呼吸动态中实时完成肿瘤追踪与分割。

iSeg=Intelligent Segmentation,智能分割,真正把“呼吸中的肿瘤”精确锁定。



🔍“AI辅助”变“AI引导”:医生不再孤军作战


肿瘤放疗的第一步是“靶向”——勾勒出肿瘤范围,以便放射线精确打击。这一过程既耗时又主观,不同医生绘制的结果常常相差甚远。

西北大学放射肿瘤学主任Mohamed Abazeed博士指出:“哪怕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意味着健康组织受损,或肿瘤复发。”


但iSeg的出现,为这一过程提供了“AI导航”:

  • 它可在几秒内完成专家级绘图;

  • 标注一致性高,不受医生水平影响;

  • 还能自动提示漏标区域,提高全面性。

这不仅提升效率,也让中小医院具备与大中心相同的治疗质量。



🧠数据力就是AI生命力:九家医院数据训练iSeg


与许多AI研究只依赖单点数据不同,iSeg使用来自九家临床机构的数百位肺癌患者数据,包括西北医学与克利夫兰诊所系统,涵盖多种设备与成像参数,确保其泛化能力。


系统在训练后被用于全新患者的图像,结果表明:

  • 与医生描绘高度一致,

  • 多次发现医生未标注的病灶区域。


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更是一种临床责任感的体现。



🏥实战演练已开启,未来扩展更多癌种

研究团队目前正推进iSeg的临床集成——医生可以在平台上实时调用AI分析结果,并在必要时进行人工修订。该工具还集成了用户反馈机制,实现“边用边学”。

更重要的是,iSeg并非只为肺癌而生:

  • 下一步将拓展至肝癌、脑瘤、前列腺癌等癌种;

  • 图像类型也将延伸至MRI、PET等多模态成像。这一战略将为全球放疗医生提供统一、标准化的工具。


“在一些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iSeg 可以成为医生‘第二双眼睛’。”论文合著者、放疗讲师Troy Teo博士指出。


🧑‍⚕️AI不是取代,而是放大医生价值


Abazeed博士强调:“我们从未想用AI替代医生,而是让医生如虎添翼。iSeg可以减少人为差异,让每位患者享受公平、高质量的治疗。”


这项研究已发表于权威期刊《npj Precision Oncology》,引起国际肿瘤放疗界高度关注。

它预示着一个信号:

癌症治疗,正在从“手工经验时代”迈入“AI标准化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仅用于信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与媒体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获取独家内容,解锁更多行业洞察!

如果您希望进一步了解并获取关于全球投资如何助力中国医工创新的深度内容,欢迎加入我们的会员计划!我们将持续更新更多专属资源!


加入百欧太克会员,获取全球医疗资源!



  • 获取最新医疗科技投资趋势报告

  • 免费参与线上线下创新医疗讲座

  • 了解一手政策、法规解读与市场准入指南

  • 与全球医疗创新机构实现对接与合作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